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刚刚过去,令许多青年男女“怦然心动”的情人节又悄然而至。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年不感兴趣是个普遍的现象,他们觉得只能在家看电视、上网吧,睡大觉。而洋节则有意思多了,如愚人节、圣诞节、情人节都是大家热衷的节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洋节的人也越来越多。也许有人会说,借着情人节大家热闹一下,有什么大惊小怪?对于过洋节,人们是越来越热衷,可有些人偏偏是把“情人节”变成“鲜花节”,没有西方真正的浪漫;把“愚人节”变成“伤害节”,缺少人家的幽默、大度,把“圣诞节”又成了某些人的“圣诞劫”,被商家牵着鼻子“节来节去”,节日的文化氛围变成大干快上时不我待的牟利氛围。每每洋节来临,媒体同商家一样,大炒热炒,渲染节日气氛,甚至包括中央级媒体、省级党报,这无疑说明过洋节在中国已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纯洁美好的节日被异化到如此程度,不能不令人心生忧虑。
西方人如何过情人节不说,但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传统。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们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食洋文化,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倒反而是得不偿失呢。
对于商家而言,抓住市场的消费热点追求效益与利润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企业也要讲究社会责任感,一些商家刻意营造的恶俗‘亮点,只能凸现这些企业社会关怀的缺失。商家为了赚钱,每逢洋节就搞得热热闹闹的,根本不理会中国文化内涵,商家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年轻人,必然贻误对后代子孙的教育。
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要欢迎,腐朽的我们要抵制。对洋节,不禁止、不提倡、要引导,应是政府持有的态度。媒体应当主动承担起引导舆论的任务,尤其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它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民众负责。它大量发表渲染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的文章,很容易被读者视作官方对洋节的肯定。事实上,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界灌输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 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受过西方生活方式熏陶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去”。洋节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
我们有牛郎织女七夕会鹊桥的美丽传说,比情人节的传说浪漫多了,又有民族特色,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不大张旗鼓地宣扬?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人们已感到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了),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进一步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大多数国人以说外语、吃西餐、过洋节、看洋片为荣为乐,中华民族恐怕就危险了。
我们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我们的公民应当是有责任的公民。我们不能对这种误导视而不见。如今,年轻的一代普遍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缺乏热情,缺乏自信,对西方文化倒有很强的亲近感,这绝不是一件好事。
“情人节”是一个事实存在,人们借助它来抒发一下情怀本无不可,但是如果事情做过了头,“情人节”变了味道,那可是适得其反。真希望今年西方“情人节”来临时,中国的媒体不要再铺天盖地地主动给人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