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还未完全被大众所接受,某网站却公布了“90后”十大少年作家排名。网络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容易为人所知,却也将受到更多的争议。
争议,是因为有人总把作家的准入门槛看得太高,似乎学不上到一定程度,不加入某些冠以作家的组织,不是功成名就,便不能胜任作家那耀眼的名头。
更何况,这些“乳臭未干”的“90后”作家,除了兼有“70后”、“80后”身上那些叫人看不惯的地方外,更有他们自己所处年代的一些“另类”成分。不过,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又何不是都有着上一辈或上几辈人看不惯的地方,但这些“看不惯”,并没有影响我们推动社会前进的脚步。
“90后”作家得以浮出水面,得益于网络。在网络这个不论姓甚名谁之地,他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然,更是社会多元包容的体现。
文学是讲究包容的,包容不仅仅单指文学的内在品质,更在于文学对运用他的人并没有设置任何准入门槛和身份差别,拿身份、年龄等其他种种因素排斥,都是假借文学的歧视。从这层意义上讲,对“90后”作家,我们当投以文学包容的温暖目光。包容不仅因为文学百家争鸣丰富性的需要,也是对这个群体发出声音的尊重。
从纯文学艺术角度来讲,“90后”作家的作品确实还显稚嫩,更无法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作家相提并论。他们虽然代表了一个年龄群体,但毕竟社会阅历有限,尤其知识积累还欠厚度。所以,对那个所谓的作家排名榜,不必当真。现在网络上几乎每天都会诞生新的排名,每天都有一些人“光荣”地上榜,到底有多少货真价实,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呢?如果误以为这种作家排名就是自己人生的一条成功路径,那将极其危险。毕竟“90后”还很年轻,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充电”,我们不妨对他们多加鞭策,不要掉进“伤仲永”式的成功陷阱。包容是因为文学,鞭策则因为成长,二者并不矛盾。
中秋:文化长河中的诗意回响
永远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是一种高级修养
请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
疫情过后,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呢?
为什么蝙蝠浑身都是病毒却死不了
最舒服的关系,是聊得来
民谣里的怀念——那个白裙飘飘年代的《心愿》
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重阳节“突击敬老”背后,我看到了老年人最大的尴尬
《流浪地球》的社会想象力:“先天特色”与“后天不足”
你忙碌疲惫时的好脾气很值得学习
为什么中国不敢禁售苹果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