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在线

我跟你有你认为的那么熟吗?

最近流行一个说法,
  人结婚总是到处发喜帖,不管熟不熟,
  不管同事还是同学,不管说没说过话,
  遍地撒网大肆捕鱼。
  大家趋向于认为是为了赚钱。
  电视里面也不少映射这话题的。
  单位频频有脸儿都没混熟的人结婚,
  还有人早早结婚又重新回到单身,
  去年我来时结婚的人如今都要离了。
  诸如此类,毫无新意。

如今社会高速运转的时代,
  人对感情的投入也变得讲效率,
  爱上一个人都只要几分钟
  交一个朋友还会花多少精力呢
  喝几杯酒就称兄道弟,递张名片混个脸熟,
  我们多半都被人装熟过,自己也装过熟,
  有时出于无奈,有时已成习惯。

明明是陌生人,不过就是工作上要打个交道,
  或者同在一幢楼常年打不着招呼。
  但对方一口一个亲爱的、美女,
  你也不能不高兴回应。
  这是礼俗上说的“不打笑面人”。
  装熟到这样的程度,别人某天推门进来,
  送上一大红请柬,热情地说那天都来都来啊。
  大部分也只得笑脸相迎接受,不情愿也难免跟风。
  只是凡事有个底线,事实上陌生始终是陌生。

业务部门大姑娘小伙子基本清一色单身,
  少说有二十多,还有得放血。
  我自己抱定一个原则:非业务部门不去,
  领导得去那是他代表部门。
  我的原则,只要是不熟一律不包,
  反正没欠他,也不指望回我。

说归说,收到喜帖,心里还是有点嘀咕。
  说别人容易,想想别人也不容易。
  毕竟发喜帖时考虑的不是人家是否乐意,
  而是不请的话,人家会不会有想法,
  最终是“宁可少发一拨,决不错过一个。
  不然给人家省了钱,人家见着你还有意见呐。
  这个难是双向的,双方都左右为难。
  在左右为难中把一个个喜事左右逢源了。

春节回家时参加了一场婚礼,确切地说是婚宴。
  新娘是我一八竿子打不着的熟人,
  曾同住一小院儿里三年未见,
  一电话打到我们家,我想半天。
  盘算着早去,还是晚去,
  早去干等,晚去没座,
  倘若跟陌生人坐一块,多少吃得不爽。
  只能选择早去点,那点时间浪费就浪费了,
  跟左邻右座说说话,也算一点补偿。
  参加时才发现来往就座的人里,一个认识的都没有,
  连看着眼熟的都少,我彻底死了交流的心。
  大家把钱都塞进特小的红信封里上缴。
  为了观看新人方便,我换到一全是陌生人的桌子,
  看新人拜天地,喝交杯酒,敬酒……
  因为缺乏一小撮熟识又搞怪的人,
  这次婚礼进行得很文明,
  烟抽的少,酒喝的也少,
  下午大家和新人握手告别,各忙各的去也。

很多明星开演唱会时,都会学上几句当地方言。
  为啥?装熟呗。
  以当地方言来拉近和当地歌迷的距离,
  这个方法屡试不爽。例子实在太多,
  随便抓一个来。
  大马梁静茹某次在北京工体办个唱,
  就用北京话与观众套磁 我穿成这样靠谱吗。

有人说:工作以后交友机会越来越少,
  从不熟到熟总要有个过程,也需要有人主动,
  或者装着装着就真的混熟了也不定。
  装熟的和被装熟的人之间,
  大家都在拿着一个小天秤不断掂量着。
  某天红色炸弹不由分说的向你飞来,
  你只得寒暄着收下请柬然后让荷包吐血。
  在这个浅社交的时代,装熟是种交际手段,
  至今还没想出解脱妙招,谁叫你生在中国呢,
  真到国外,会不会天天盼望这等烦恼,
  或者庆幸终于没了这烦恼,不得而知。

世界上我顶害怕的事儿之一就是有人和我装熟。
  我也顶害怕不知不觉中做了和别人装熟的事。
  我牢记李碧华书里写的所谓熟人,
  只不过是参加陌生宴会,
  终于遇见一个认识的人之后的互相升华。
  一转身就丧失记忆这种事,大家都练得轻车熟路。
  我一般不说和谁很熟之类的话,
  我会说我和他认识。或者我知道。
  所以遇到有人跟我装熟这一类事,
  我面上不吭气,其实鸡皮疙瘩早就蹿了一身。
  我跟你有你认为的那么熟吗。
  反正我就一啥都没有的人,
  脾气也不好,又不跟你一挂,不会去观礼,
  别用熟了的语气跟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