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一出,全世界都要噤声,中国大片集体让路。从平面到3D立体,从普通银幕到IMAX巨幕,卡梅隆成功地向全世界展示了电影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终极效果。
与《阿凡达》相比,中国贺岁档的口水战可以休了。不论是张伟平、韩三平还是陈可辛,围绕着注意力经济而产生的一些争论,跟《阿凡达》所能带给大家的震撼相比,实在太小儿科了。卡梅隆在全世界范围内捞钱,但这种捞钱却让所有人产生享受的感觉,并且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而张伟平之流的开骂所吸引的无非只是一时的关注,看完张艺谋的《三枪》,你绝对无法产生像《阿凡达》那样的幸福感。
从近期的贺岁电影来看,《十月围城》毫无疑问是很有诚意。但这种诚意并不足以让它对世界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陈可辛和陈德森之前在接受采访时经常将抵抗好莱坞挂在嘴边,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电影人,他们更希望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让大家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文化,但就凭这个理由,我们就应该在同一时段上映的情况下,选择《十月围城》吗?
应该不能。因为陈可辛们所说的,只是中国电影人所肩负的责任感,作为观众,这种观念只能被认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电影技术目前在全世界是通用的,没有多少秘密可言,但具体到中国,我们却只能被动接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并没有放弃欣赏新技术成果的任何理由——虽然卡梅隆说,电影的核心依然是故事;不应该是导演号召观众抵抗好莱坞,而应该是观众号召导演们去全世界挣钱。
既然如此,是否要抵抗好莱坞,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中国观众真的重要到好莱坞必须重视的地步,他们自然会根据中国人的喜好来拍一些东西。商业电影,毕竟商业二字在前,而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作产品,一向是商业的本质属性之一。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为什么要听从导演的呼吁来陪他们抵抗好莱坞?只要能拍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电影,这个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见得非得由本土导演来主宰。也正因如此,中国的导演们,还得继续努力。
中秋:文化长河中的诗意回响
永远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是一种高级修养
请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
疫情过后,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呢?
为什么蝙蝠浑身都是病毒却死不了
最舒服的关系,是聊得来
民谣里的怀念——那个白裙飘飘年代的《心愿》
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重阳节“突击敬老”背后,我看到了老年人最大的尴尬
《流浪地球》的社会想象力:“先天特色”与“后天不足”
你忙碌疲惫时的好脾气很值得学习
为什么中国不敢禁售苹果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