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在线

百年孤寂李鸿章

图片来源: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历史总是以一种荒谬的方式在继续,人类整体的健忘成就了无数的莫名的崇拜和唾弃。

我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当提到李鸿章这个名字的时候,首先涌到你脑海里的是不是无可抑制的鄙视,唾骂,是不是看到了他在《马关条约》等无数条约上慷慨的把中国搞得七零八落的然后送给帝国主义,你是否想到了他曾经作为强大的和日本人拼死作战北洋水师的第一首领,曾经如何苦口婆心的在全国几乎难得一致的抵制,抗拒中发展中国的经济,开展洋务运动,试图引领中国走上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

没有,或者大多数人没有,人们想到的只有卖国贼这个让他背负了100年的称呼。

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没有哪一位帝国大臣在死后招致到如此猛烈的、连续不断的抨击。在1901年以后的中国,无论哪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怎样的人——从精明的政治家、到社会变革者,从记载正史的文人再到传播野史的平民——对他所持有的评价竟惊人地一致。这种一致如果之于中国近代史中的其他历史人物或历史政治事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晚年的李鸿章受流亡于西安的慈禧的压迫,被迫成为了辛丑条约的全权大臣,在那段草木荒芜,举国沉痛的时刻,李鸿章体会到了深深的悲凉,他对这个满清帝国已经失望透顶,但是他始终抛不开君臣观念,李鸿章要死也要死成大清的大臣,这是他晚年最大的犹豫和围城。每每接到慈禧的电报,病重中的李鸿章多次吐血,当看到慈禧同意了4.5亿俩的白银赔款后,李鸿章哭了,史书记载,李鸿章哭了,哭得很伤心,辜鸿铭劝都劝不住,他看到了自己的末路,他将在次成为永载史册的卖国贼,更看到了这个满清的末路。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的是“肃”,是朝廷曾经给他的封号“肃毅候”,这成为了以后众多史学家玩味的一个细节。

国人长期忽视或者故意忽视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抱残守缺的中华帝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东西方强国。列强们挑起军事事端为的就是对中国领土和财富的侵占和掠夺,这种情况下,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还怎么要求谈判者“义正辞严”地捍卫帝国的利益呢?前线放弃国土望风而逃的将领不是卖国,衙门里碌碌无为花天酒地的大臣不是卖国,朝廷里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让国家民生付出血的代价不是卖国,皇宫里的那个一年之中要花费7万平民的口粮钱的皇太后不是卖国,而只有在国家面临被分割占领的危机时出来维持局面的那个人才是卖国者?

一百年后的今天,世界还在说:弱国无外交。

我不想涂抹历史什么,只是希望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

 

(图片来源: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